疯狂的尿酸
行文混乱 缺乏清晰逻辑脉络,胡乱堆砌似是而非的研究
不是一个好的科普书, 带货能力倒是挺强的,宣传了尿酸的危害,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也算是有功。
不消费的一年
看了台湾版的翻译,文字看着非常舒服,是能够让人读起来感觉很温暖的一本书。
这本书做的不光是在教条主义的去讲如何对抗消费主义,更多是在讲自己的一个心路历程,回顾了自己因为失恋、被父亲抛弃等等原因染上酗酒恶习。着了许多的墨讲了她的两段爱情故事,说实话也略显俗套,第1个是偶尔会殴打她的黄毛,相恋许久后分手;第2个是相见恨晚的离婚男人,却因为没有准备好开始亲密关系而没有进行下去。
我认为这是这本书当中最应该根除的东西,那就是渴慕被爱的想法,因为这个想法一定会带来失望,失望对自己造成了打击,只会让自己需要通过酗酒,购物等等方式去发泄。
佩索阿的诗句,放在这里则是相当点题:
我曾经爱过,我认为她爱我,
但我未被爱。
我未被爱有个主要原因——
我不必被爱。
此外还需要根除那些错误的友谊,比如在酒吧豪饮,有些朋友会吹捧你很能喝,很牛逼;另外一些人会劝告你不要喝的太多。前者的吹捧会导致你产生诸多不必要的消费。
要禁止商业网站向自己推送广告,取消各种行销邮件的订阅.
当然书里面还提到了一些一看就难以实践的实操方法,比如说为自己购买的东西建立清单,这事儿完全说起来容易,估计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因为很枯燥无味。
不过我也没有打算践行这本书当中的方法,因为我现在手上用着4年以前购买的红米手机,在过去一年买的最贵的东西是一台电脑,因为这对于我来讲是刚需;我从来不去那些“我在xx很想你”的垃圾景点打卡;若无特殊意义和时机,我也从来不将去过哪里、要去哪里,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我穿着不知名的旧衣服穿不感觉自卑… 我认为这样已经足够对抗消费主义的魔力。
贫穷的本质
通过对穷人在食品选择上的研究可以发现,穷人虽然收入低,但是一旦他们获得了更多的钱,他们并不会去买性价比更高的食物,而是去买味道更好的食物;他们甚至去买一个对于提高自己生产力没有任何帮助的电视机,因为他们的生活很乏味,很痛苦很空虚,一定需要这些短平快的快乐来填满。
健康问题很容易让有机会走出贫困陷阱的人再次返回贫困,但是穷人往往不理智,他们不愿意投资廉价的预防措施或者低价的保险,而是等到真正生病了以后再花大价钱去治疗。
而我们之所以不贫穷,并不是因为我们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获得了太多的东西,比如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环境,充足的食物。这就好比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总是会对于河南人对高考的抱怨嗤之以鼻,认为自己实际上没有占任何优势,是全靠实力考上的大学。
教育对于脱贫至关重要,但是很多评选的国家在投入大量教育资金以后,教育质量却很差,孩子在学校里甚至连加减法都算不出来,最终导致完全没有任何效果。想不起来中日韩三国虽然一直被认为教育内卷以及压力巨大,但是好歹他能让人真的在学校里面学到东西,即使那些东西你可能会忘记,但是那些思维却能够在未来人生当中帮助你去解决问题。对穷人来讲,教育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把握命运的机会,所以教育质量上面绝不能弄虚作假,而教育本身也不能完全的市场化,教育必须要有政府干预,并且要给每一个人一次尝试的机会,因为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所以这些年在赛力斯的一个趋势就是大多数家长一个户口房产等多种原因无法进入自然较好的公立学校上学,不是砸锅卖铁花费几十万元,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这就是一个腐化的趋势,因为政府没有提供给她们可负担的质量还算过得去的教育。
生活当中充满各种各样的风险, 但是穷人抵御风险的成本更高, 小额贷款,小额保险, 这些方法看起来有效,但实际上却因各种原因失灵。穷人借贷要比富人支付更高的利息(因为违约率更高),保险利用各种信息不对称的方式去欺诈穷人。
无论穷人和富人都会面对很多诱惑,但是穷人的自控能力很差,因为做消费决策的时候,往往都是考虑是否会对未来造成影响,而穷人想象未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他们选择及时行乐。
穷人试图通过做生意来摆脱贫穷,但是他们做的生意往往无法将规模做大,因为做大规模意味着更多的欠款和更大的风险,穷人往往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非常担忧未来的风险。
从穷人变成富人是很困难的,但是走出绝对贫穷的坑却是很简单的,只需要一点点的帮助就可以。而现代社会有非常多的资助穷人的政策和慈善机构,但是腐败的政府最终会吃掉这些资金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