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4, 2025
Openstack 太坑爹了,部署了一个测试集群,发现所有 vm 都卡在 scheduling,各种操作都试过了,没有什么思路。
现象是 nova 服务在对 vm 进行 schedule 之后就卡住,尝试如下方向:
- 查看 nova-conductor 服务日志,没有报错
- nova-compute 节点也没有收到任何信息,打开 debug 日志也没看到任何 vm 调度过来的痕迹
- nova-scheduler 日志内能看到调度器正常工作并选定一个节点
- glance 服务没有任何异常迹象
- 打开 rabbitmq 的 trace 日志,没有什么新的内容,似乎无法看到消息队列内的每一条消息
- 找到了一篇很高质量的博客,OPENSTACK 新建实例无限SCHEDULING, 详细讲述了一种可能导致永远 scheduling 的机制,但是经过仔细检查,并非是此问题。
最后的最后,我发现自己傻逼至极,在配置的如下部分禁用了 conductor,导致没法实现透过 conductor 向 nova-compute 通信,改成 false 就好了…
[conductor]
#
# Options defined in nova.conductor.api
#
# Perform nova-conductor operations locally (boolean value)
use_local=true
当然此处如果 controller 和 compute 节点同时使用 true 估计也是能用,但是我懒得再去验证了,太恶心了。
Jul 6, 2025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这是我最近在西西弗偶然看到的32开本小书,单纯喜欢这样的口袋本,可以随时阅读,所以就一口气采购了好几本。书篇幅很短,基本上一次长途地铁就可以看完,故事也特别简单,讲的就是一个落魄孤独的青年在遇到一个心有所属的年轻女子后,发生的数次会面与交谈。
在过程中,女子一度表示自己可能已经被心上人抛弃,作为一个情感替代,可以勉为其难接受男子作为其恋人,而如此畸形的一份爱情,男子仍然选择接受,就在他满心欢喜地期待着爱情到来之时,女子的心上人忽然出现了,而女子毅然选择与这位失踪许久又忽然出现的心上人离开。
我读到这个故事,脑袋里浮现的就是“舔狗”、“备胎”之类的词汇,只看到了被抛弃的痛苦与遗憾,因为我的大脑已经被肤浅的流行文化和功利主义的社会腐化了。
而封面上的一句话可能才真的能点明故事的精髓:“整整一分钟的快乐,难道即使在人的一生中还不够吗?”,这句话听起来十分矛盾,一分钟用“整整”来修饰,一生又和“即使…还不够吗”搭配在一起,说明在一分钟的快乐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一生则是一个不太长的时间。
爱情的乐趣出现在尘埃落定之前,因为若结果是成功,你将会收获一段庸俗又枯燥的生活;而结果若是失败,你将会收获一段或长或短的痛苦时光,只有在尘埃落定之前,你有整整一分钟的快乐!
Jul 16, 2025
夏目漱石《心》: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故事,却精准刻画了日本人那种近乎“人均精神病”的极端压抑状态。
“我”结识了一位看似富裕又闲适的大叔。熟络之后,他向我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当年,他与朋友合租一间房,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可他始终不敢向朋友挑明心意。最终,他抢先一步表白,而朋友却因此自杀。大叔将朋友的死归咎于自己。多年后,他在天皇驾崩之际,选择了自杀。
这个故事中,至少有三处令人费解:
- 为什么喜欢同一个女子,却不敢与朋友摊牌?
- 为什么朋友的自杀,要由自己背负责任?自己仅仅是抢先表白而已,没有太大的过错。
- 为什么自杀的时刻,要与天皇之死产生联系?
这正是典型的日本式心理:生活在极度压抑中,不敢表达真实想法;面对冲突,习惯退让与回避;过度自卑、自责;最古怪的是在这种卑微的躯壳里,还有一颗偏爱宏大叙事的心,以至于会把天皇的死当作天崩地裂的大事。这本书将这种压抑、扭曲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夏目漱石的文风平静而细腻,能不动声色地讲述,却让人读得兴致盎然。
Aug 7, 2025
我买的 1Mbps 的 vps 不知道用来做什么,所以我就部署了一个 syncthing relayd,免费共享给社区使用。 一晚上就跑了 7GB 流量 搞这个有两个目的:
- 废物利用,方便他人
- 做蜜罐,让那些用社区资源却同步大量文件的人感受到 1Mbps 的痛苦